第2 名:侯孝贤《刺客聂隐娘》
侯导的首部武侠电影。每个导演心中其实都有个武林梦,有别传统的路数,是侯导对于武侠类型的重新诠释。「一个人,没有同类」──主角聂隐娘成为侯导的视角化身,在房梁、树梢、帘幔后独自静默地观察着人间事、世间情,孤绝冷峻但内心波澜蜕变。电影以一丝不苟的严谨坚持,让虚幻落地写实,并细腻幽微地勾勒出恩怨情仇、负命交缠的复杂面向。透过宛如织绣轻纱、烛光烟气的层叠氛围,打造独有的侯氏风格,一种悠然留白、飘然静淡的侠义诗篇。视觉上以景喻情地呈现如画卷般圆融饱满的古典气韵,在隐约内敛间成就了华语武侠的新貌。——影评by 朱哲辉
第3 名:《不散》by 蔡明亮
《不散》弥漫着蔡明亮导演对于华语电影史黄金年代的影迷留恋,以及当时候「电影已死」之惆怅。他将即将歇业的台北福和戏院部署成一间影像幢幢的美术馆,这也是蔡氏电影创作转向当代艺术实践的关键点,近年本片进行数位修复,搭配蔡明亮的电影记忆即兴创作,创造出一个新的跨域映演模式。在疫情蔓延的此刻回看此片,《不散》也为命途多舛的老戏院进行了当时代的纪录与深刻的注解。——影评by 王振恺
第4 名:钟孟宏《阳光普照》
台片少见触及忧郁症议题,长篇独白独具神采。钟孟宏难得突破男性暴力、冷暴力的框架,透过一个沟通不良的外省家庭,父亲对儿子付出的真心与挫折,试图勾勒出不同的人间温情,与种种可贵「爱」的样貌。固然女性角色担任男性的陪衬,不若近期的女性电影热潮,但极致的伤痛阴影过后,往往带来最酣畅淋漓的救赎。《阳光普照》可说继《一一》之后,最具野心的当代家庭史诗。中岛长雄掌握光影的方式尤为可观,不仅给予演员许多发挥空间,让陈以文、刘冠廷贡献出值得写入历史的表演,也留下了阳光男孩许光汉,最抢眼也最美好的一面。——影评by 邱瑞颖
第5 名:张作骥《醉.生梦死》
张作骥:每一个导演都希望自己的电影能找到知己,透过作品得到更多的认同与支持。感谢《当爱来的时候》和《醉.生梦死》被列上,但对我来讲,我所有的电影都是我的小孩。我没有办法想像五十年后的台湾,天空有没有飞碟;或是五十年前的某个小镇有没有闹鬼。我只能依靠双眼所见,皮肤感受到的温度,去呈现出我想要说的故事。对我来说,台湾现代的故事是拍不完的。因为人充满了太多的情感,然而这些故事还等着被开发,我也会继续努力,热爱电影。谢谢!
所谓醉,不单伴酒而来。母子三人互相折磨,出门犹如永别,夜了,却又顺着醉态,顺着命,流回「家」这个低漥处,周而复始,是归返,抑或挣脱不开?
张作骥深化醉的定义,以独特的流态叙事,串起烟、酒、命的身世,乍看断裂的铺陈,形成缠身的轮回与牵绊,像似亡魂不断重返死亡现场。封闭的家,火都醉了,火柴用途不为火,而是扭曲、焦透。人与人之难,血缘之折磨,透过几位演员倾力演出,达到厉害高度。
一如片尾暗巷尽头的光,出口不意味抵达──不愿醒,不能醒的人们,只剩苟活。——影评by 保温冰
第6 名:《郊游》by 蔡明亮
从通俗剧的写实世界一步一步进入意象构成的迷离世界,再回到冷冽都市的人性温情。《郊游》以看似跳跃其实缜密严谨的笔法,织成长卷,其中有人物情绪的特写,有生活状态的镂刻,缓慢,但绝不沉闷,每个瞬间都能感受到强大的生命能量徐徐推动电影向前延展。〈满江红〉场的沉郁凝重,高丽菜场的爆发激昂,溽湿的壁癌化为绚烂的视觉童话,壁上所绘穷山恶水让人怵目惊心,想救却救不得的无助感,在漫长的泪水和深深的拥抱里,归结为蔡明亮导演最具代表的艺术集成之作。影评by 陈炜智(Edwin W. Chen)
蔡明亮导演:很感谢影评人们选出这些作品,也透过这些评论,能让新一代的观众更理解我的电影。入选的这些电影背后都有很多故事。《你那边几点》开始有国际资金让我创作上能更自由。《不散》则是创作上的转折,发现想拍一个物体,也让艺术界发现了我,如后来的《脸》,自己认为最完整的则是《郊游》,数位时代更能完整呈现理念。同时很感谢协会选入了《日子》,这是非工业非市场的挑战,也许我未来的二十年会朝向更偏激的跨界创作迈进。
第7 名:《日曜日式散步者》by 黄亚历
黄亚历:多元与独立评论的建立,鼓动着「观影」作为电影成果与诠释之间的珍贵实践。二十年的跨幅,也许描绘的不只是个别电影或作者,重要的是诉说了一整个台湾电影世代,从摄制作者到评论作者,经由「电影」所敞开的聆听与对话。敬谢所有影评人。
以字卡、念白、图像、照片和重演等素材所构成的电影,也是由文学、绘画、音乐和电影镕铸成的诗。说是关于三〇年代一群诗人的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诗」的纪录片:诗,与诗人所处在影像的诗化,而其所处在的地域和历史也只能透过诗的表达通往;诗不是诗人的再现,但除了诗的表达之外,没有其他通往诗的世界的途径。
在那个世界,人的移动、境况的变换、政治局势的泥淖或骤转使得心灵图像迈出艰难的跨幅,是「散步」;但也正因为那是诗的世界,总是能触及更远、更深的地方,因而错差出太快、太慢的时间,所以可以如此「散」步。——影评by 甜寒
第7 名:《大佛普拉斯》by 黄信尧
黄信尧:《大佛普拉斯》对我而言,是一部投射自己生活,以及生活之外的积累与想像的作品。在人类活动的维度里,生命周期其实不长。但电影的生命更为短暂。《大佛普接斯》的发表,像流星划过我的生命,或许美丽却也消逝。或许它更像恒星曾照耀过,但燃烧过后终究得迈向坍缩。虽然我不曾像《21世纪少年》写过预言之书,但被台湾影评人协会评选为二十一世纪二十大台湾电影,让我感觉到荣幸,那荣幸就像天文学家在苍穹之中,观察到某颗白矮星,写下编号,留存在台湾电影编年史里。
这部电影的叙事是影像的散文,导演黄信尧将纪录片手法与广播元素放入写实故事中,反显出一种魔幻气氛。出不去的镇,无限循环的蝼蚁人生,以及我们这地方似已发展实未发展的残破建设与折旧的富裕梦,带你进入他们更深的梦里、让你与他们一起魇着。但手法却举重若轻,镜头的凝视如同神的撒手。
主人翁因为痛苦只能失去现实感,最后一幕敛财宗教仪式交错着小人物被冷清送葬,让观众醒于他们的梦中,在无处可去的异境中声嘶力竭起来,此片是近年写实国片后座力最强大的电影之一。——影评by 马欣
第9 名:《日常对话》by 黄惠侦
黄惠侦:首先要诚心感谢各位影评人给予《日常对话》这个肯定。有时难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到某某奖项这事有些微妙,但转念再想,这或许就是艺术与创作的力量,那力量曾经拯救过我,让我不至于对生命失去信念。希望《日常对话》也可以对遇见它的人有所意义,哪怕只是从中得到多活一天的勇气。谢谢电影。无以为报,只能继续好好做电影。
从纪录短片《我和我的T 妈妈》延伸到纪录长片《日常对话》,导演黄惠侦用影像书写出残酷与温柔的家书,打开T 妈妈封印许久的内心,展开一场直球对决的对话,透过每一次纠结的提问,重建了两人疏离的关系;每一次纠心的对话,缝补母爱的缺席。导演更用镜头去追寻了母亲家族的肖像,重建了T 妈妈被遗忘的生命历程,在失落的根中面对心中的阴影。《日常对话》如此私密又大胆,打开母亲的柜子,探索生命的伤疤,将镜头面对母亲与自己,救赎彼此内心的缺憾;在宏大的格局中侧写出父权社会下的同志心境,而这条颠簸的路跟导演一样需要勇气。——影评by 刘德涌
第10 名:易智言《蓝色大门》
易智言:《蓝色大门》是自己的子女,还是根本是自己的青春?或许两者互相参照,无法切割。于是当外人说《蓝色大门》很甜,我觉得孤独根本是苦。说《蓝色大门》太简单,我就觉得简单不简化其实更难。说《蓝色大门》小清新,我更觉得平权是个大议题,干净的小清新倘佯在穹顶泡泡中哪来社会议题?触及子女和青春,内心独白地捍卫,终于变成了自己都嫌弃的小器。谢谢影评人协会的票选,再度提及这位离家二十年的子女,和隐晦四十年的青春。尚未读到任何相关评论,往事应该如烟,学习让《蓝色大门》过自己的日子。
时至今日,《蓝色大门》已被标志为台式小清新的滥觞,作为台湾新电影的成长母题,与新世纪的青春校园电影风潮间的承先启后之作。沙滩、夏天、泳池,确实都成了今日的类型元素,但相较于充斥着呐喊与狂奔的热血青春,《蓝色大门》大量重复的短台词、不敢告白接吻的迂回情感、长焦镜头下远远窥视的悸动,仍有着独树一帜的内敛美学。而那份无法明说、彷徨、朦胧的性向探索,藏在夜晚蓝色池水的波光粼粼中,泳池、朝会、墙角的涂鸦依旧,孟克柔与张士豪变成了不一样的大人,台湾电影与社会亦然。——影评by 韦皙
第10 名:《你那边几点》by 蔡明亮
世纪衔接之际的鲜明作者印记,是无论时代的指针如何流转都不容被磨灭的光亮。蔡明亮的镜头在「静」之中再次掌握都市疏离本质的肌理,他以柔和忧郁的色调,衔接起小康的台北、湘琪的巴黎。寂寞、孤独、似乎总在寻索着什么的欲望个体,各自在独立运转的平行宇宙中渴望那幽微的罅隙,一丝丝光照、攀附、共振的可能。生命中的缘分与情感,都将在电影的魔法里回转成一完满的圆,记忆铭刻在时间的齿轮里。——影评by 谢以萱
第12 名:魏德圣《赛德克.巴莱》by 魏德圣
魏德圣:从胶卷到数位、从谷底起跳攀爬⋯⋯越是努力过,越是怀疑为了什么?追求什么?⋯⋯说是电影梦?却好漂渺!到最后才发现,真正追求的,是辛苦产出的作品被记得十年、五十年、一百年⋯⋯感谢大家还记得《海角七号》,还记得《赛德克.巴莱》。
力辟台片最高制作规格,《赛德克.巴莱》是将台湾历史线的根干切出剖面、看见更接近岛屿与土地树心样貌的重点战役事件电影。电影重现雾社事件里两厢如今在台再不具势力的族群相杀现场,还原了原该拥有多元文明之国度的见骨硬伤样貌,与《海角七号》皆是本榜单中难得碰触了台湾在地历史伤疤的电影。两片目前分别占据了台片史上最高票房纪录前二名,两片导演都是魏德圣。魏德圣与张作骥皆有两片入榜,接在各有三、五部电影入榜的侯孝贤与蔡明亮之后,也是四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影评by 雀雀
第13 名:张作骥《当爱来的时候》
出生、死亡、救赎而后重新出生。《当爱来的时候》一方面承袭《黑暗之光》的青春少女观点来看成长过程无可避免的爱与死亡,一方面则走出导演张作骥过往偏好以魔幻写实注记死亡与宿命的悲观结论,改以充满理解、宽厚的温柔,思索「母体」作为个人生命源头的终极意义。张作骥不再选择一跃而下,也无需苦苦寻找那未曾存在的独角兽,他选择以片尾洒落在女主角脸上的那抹阳光,告诉我们生命是个循环,有起便有落,有失自有得,勇敢面对便无绝路。——影评by 郑秉泓
第14 名:蔡明亮《日子》
《日子》是蔡明亮对平凡人物的深情凝视,是听雨沉思,是煮饭烧菜,是洗澡净身,是祭奠拜香,是做爱欢愉,当人、事、物随着叙事、剪辑慢了下来,日子就被看见、生活就被听见。
《日子》的每道片段皆能独自成戏,然而,看似松散的结构经过蔡明亮整合,云淡风轻地在四十六颗镜头中,展现过往对于「空间」、「肉体」、「水流」等符号运用的敏锐度──是创作者的直觉生成也好,或是缜密布局也罢,都长成所谓的「作者电影」,勾勒出蔡氏独有的电影语言。
蔡明亮创作数十载,《日子》洗尽铅华,透出更趋纯粹的美学况味,这是属于大银幕的电影,同时也能是美术馆的录像,蔡明亮将「观看」的主动权交还于观众,恰恰正影响、创造了人们对电影的另一种想像。——影评by 王祖鹏
第15 名:侯孝贤《最好的时光》
看起来是三段剧情并不相关,连时空都完全不同的短片汇集,却具体而微地呈现了侯导过往自新电影以来的三段电影历程:〈恋爱梦〉十足是《风柜来的人》、 《童年往事》到《恋恋风尘》的氛围再现;〈自由梦〉不消说,根本是大稻埕版的《海上花》,而〈青春梦〉则将《南国再见,南国》、《千禧曼波》冶于一炉。三段短片的衔接又可与《戏梦人生》及《好男好女》有所联系、对话,可以说《最好的时光》就是侯导电影的浓缩精炼,而中文片名也是侯导极为直接的自白:「我其实拍的都是『时间』」。——影评by 詹正德
第16 名:杨雅喆《女朋友。男朋友》
杨雅喆对于创作者来说被记住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不过,我更希望未来《女朋友。男朋友》这样纠结的剧情「被遗忘」,因为那表示未来在感情的世界里,男男女女不再有重复的困惑,后来的人类都已经进化成更不一样的人,追求的是往宇宙深处而去的那种,更大更宽广的爱。
《女朋友。男朋友》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杨雅喆把乖巧正直的两男一女,放在混乱不讲原则的时代。他用阿良的眼,注视着时代百态,青春的,终将世故;坚持的,被压到闷不吭声;算计的,获得权力才能生存。杨雅喆在影像里搭建出跨代的残酷世界。每一名人物,都是现实的一种款。《女朋友。男朋友》看似说了三人故事,其实是借着他们的人生缩影,说了人的一辈子。为什么我们都在自讨苦吃?这种故事厚度,二十年来的台湾电影绝无仅有。——影评by 波昂刺刺(陈宏玮)
第17 名:侯孝贤《千禧曼波》
在《千禧曼波》之后,基隆中山陆桥是这场梦境的起点,让整部电影进入虚无飘渺,沾染夜气且幻美的所在地,侯孝贤花了一百分钟的篇幅,描绘当代人的彷徨困境,难以逃离宿命,却又渴望获得救赎,北海道的夕张最终不是理想国,只能是人生其中一个驿站。
舒淇的绝美无疑是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关键,当她说出「五十万花完之后,就分手吧」,没有时限,只给现实,二十年后,我们还在继续往前走。——影评by 陈建嘉
第17 名:魏德圣《海角七号》
以七封晚了六十年的情书引出淹没在时代洪流下的遗憾,两段恋情的跨时空对话与现代社会小人物的困境互相映照,细细地挖掘出不同世代人迷失在庸碌生活下藏着的梦想。挫败的共感与奋起逐梦的畅快,在反差中酝酿了真诚的包容与感动。故事外的《海角七号》也呼应着故事里草根人物们创造的奇迹,在台湾市场低迷的谷底吹响反攻的号角,铭刻台湾电影史上传奇的一页。——影评by 林子翔
第19 名: 宋欣颖《幸福路上》
宋欣颖《幸福路上》是我三十岁到四十岁的人生,最想完成的电影。我想用最平凡简单的人生故事,讲述最宏观的台湾共同记忆,借此去肯定自己的成长路。电影是我和全世界沟通的管道。不管是纪录片动画抑或剧情片,我会一直拍电影,直到我没有故事可说。希望下一个世纪,《幸福路上》仍被记得。
同样一句「幸福是什么」,出自六岁林淑琪之口,是被父亲盛赞的哲学家问题;成年后,在纷起的人生关卡前,却仿佛再无权利发问。
《幸福路上》并非「从此过着幸福快乐日子」的浪漫童话,也不纯粹属于特定时代的迷惘情怀,而是一段达到想望的彼端之前,横冲直撞的生命轨迹。导演宋欣颖舍弃乐观/悲观的二元情绪,转而给予故事与角色,最私密却又无私的温柔。
除此之外,本片的「看点」与「听点」均别有心裁:视觉上,时而真实、时而奇幻的魔幻写实笔法,以形式呼应摆荡的人物心境;听觉上,则以呢喃自语和灵活对白并陈,丰盛了耳畔思辨。——影评by 孙雅为
第20 名:《天边一朵云》by 蔡明亮
世界上可能不会有第二部这样的歌舞片。在台湾电影票房表现低迷的年代,却成为票房奇迹,并大卖两千多万的《天边一朵云》是疯狂的、叛逆的、也具有极高艺术创意的当代(后)电影。是情欲?爱情?还是艺术片?不管要如何归类,再次重看却是得到很深的孤寂、讽刺与幽默。「水」在本片创造无限的解读空间,它可以是西瓜、或出现在地下或天空上。「云」的英文片名更进一步告诉观众这是一朵「任性」的存在。看越多蔡导的作品,越肯定那份感动源自于内心的震荡,而非大量的解读,那些没有真正答案的影像与隐喻符号,都变成属于蔡氏的神秘与浪漫。影评by JC
至于在这一次评选中入选最多部的蔡明亮则感谢「知音人们」,蔡明亮表示,感谢影评人们选出这些作品,「也透过这些评论,能让新一代的观众更理解我的电影。」
蔡明亮说,入选的几部电影背后都有很多故事,「《河流》是我40 岁时的创作快乐,《洞》则是重新出发,因为退出金马奖嘛。」
蔡明亮指出,「《你那边几点》开始有国际资金让我创作上能更自由;《不散》则是创作上的转折,发现想拍一个物体,也让艺术界发现了我。如后来的《脸》,自己认为最完整的则是《郊游》,数位时代更能完整呈现理念。」蔡明亮并感谢台湾影评人协会选入《日子》,他说「这是非工业非市场的挑战,也许我未来的20年会朝向更偏激的跨界创作迈进。」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2016
福利 | “全球电影节官网,VFX&CG行业网站以及海外流媒体推荐”合集资料包分享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e返回搜狐,查看更多